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时不是“满堂灌”,而是巧妙的运用“无声”艺术,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适时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从导课入手,创设“无声”情境
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爱好,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氮气的性质”内容时,我采用以下导入方式: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和牧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人、蓄遭雷击而倒毙。奇怪的是,这里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据载,最近地质工作者揭开了“魔鬼谷”之迷,即该地区地表浅层处有一巨大磁铁矿,当人、畜进入后形成尖端放电,大家能想出来发生的化学反应吗?为什么人、畜倒毙,而牧草却茂盛呢?这时我适时停顿,学生马上讨论起来,想出各种可能的原因,但大多数说不到点子上,我就顺势讲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进入了新课教学,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氛围。
2. 从课堂内容入手,创设“无声”情境
教师讲课时,并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试想:若一个教师从上课就开始象开机关枪一样不停的讲到下课,把一节课搞得水泄不通,听者会是什么感受,会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从心理学分析,一节45分钟的课,学生真正集中注意时间为10~20分钟,因此,教师适时停顿,适时无声,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从500 mL 1 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10 mL,则所取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取出20 mL呢?问题一出,很多学生马上埋头计算,先算出500 mL中NaOH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取出的体积,算出10 mL NaOH的物质的量,再计算10 mL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忙的不亦乐乎。这时我说:“假设有一锅汤,是否舀入碗中就变淡或更咸了呢?”我适时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揭示问题的本质,以导出“真相”,学生自然得出结论,达到知识的彼岸。
3. 从实验入手,创设“无声”情境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生动、形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完“钠与水反应”后,我提问:若把钠放入CuSO4溶液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时很多学生根据较活泼的金属钠能把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想当然的认为生成Cu,所以会看到红色固体析出。这时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马上补做把钠放入CuSO4溶液的实验,当蓝色沉淀发生时,刚才那些学生目瞪口呆,皱眉思索,片刻后恍然大悟,教师不发一言,用实验事实,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希望我们化学教师都能巧设情景,建立起真正的快乐课堂。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以学为主,打造和谐高效新
- [教育理论] 试论教育惩罚的合理性
- [教育理论] 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 [教育理论] 遵循原则,讲究教法,搞好
- [教育理论] 课堂氛围与有效教学的研究
- [教育理论] 当好网络教育中的“人师”
- [教育理论] 浅谈现代教育意义上的优秀
- [教育理论] 让心语日记点亮孩子的心灯
- [教育理论] 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实践与思
- [教育理论] 培养情趣创建高效课堂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