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美学思想;老庄哲学;美的本质意境;审美取向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离不开中国哲学,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其中,尤以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为大。可以说,老庄哲学是中国美学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属性的探讨、中国美学的惫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
关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中外美学史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美学史上对这一间题的探讨是深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或者说,老庄哲学决定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属性的致思方向。
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他们对“道”的本质属性的规定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本法则的“道”,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一是无为,二是无名。《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气第1章)又说:“道常无名。气第32章)他称“道”为“无名之朴气第37章)。就是说,“道”是不能用普通语言、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和表达的。“道”的存在状态,与其说是“有”,毋宁说是“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晚,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在老子看来,“道”既不是绝对的虚无,也不是绝对的与现象界分离的精神实质,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主象”,是有与无的统一。“无”乃道主体,“有”乃道之用。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1章)有与无,有限与无限,是老子对“道”性质的规定。这个规定,其实也就是美之为美的规定。谢林说过,美是要在无限之中看出有限。一切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的美,同时又表现出某种超出视听感官的性质。美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社会性质,既存在于一定的物理时空,是实在的,有限的,同时又显现于无限的心灵时空,是经验的,超验的。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超越感官、诉诸心灵体验、趋于无限的美—“道”之美或可称作“大美”。老子心目中的那种“道”之美,是不可言说的,而只能超越语言,另辟它途。老子哲学对语言有效性的怀疑和对超越感官的悟道方式(“静观”)的推崇,格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中逻辑语言符号以外的艺术语言的发展。逻辑语言难以表达的生命体验,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了最大的补偿。从这个角度看,老子哲学开启了中国哲学“立象以尽惫”这一审美式的致思方向,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的走向。
老子哲学的光大者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的“道”,却能够用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去把握和传达它。《庄子·天地》篇有一则窝言说:“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而不得,使噢垢素之而不得也,乃使象周,象圈得之。皇帝曰:异哉!象圈乃可以得之乎!”在这个窝言当中,“玄珠”是“道”的象征,知是知性(智慧)的象征,“离朱”是传说中黄帝时代视力最好的人,在这里是感官的象征,“噢垢”是语言的象征。而“象圈”即若有若无,朦胧恍惚的样子。窝言的惫思是说,用知性、感官和语言是得不到“道”的,用“象圈”则可以得到。叶朗先生认为,“象圈”就是艺术形象的象征。(见《中国美学史大观》,)应当说,这是极富见地的思想,尽管《庄子》一书并无明确提示,说象圈就是艺术形象。但是,庄子在这里所说的“象周”的特征,正是符合艺术形象的特征,或者可以说,庄子是在不自觉地提出了道家哲学的“美”论。而后来的艺术形象理论正是这一美论的提炼、升华、明朗化和系统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 > >
浅谈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
来源::未知 | 作者:玩梭哈的app-哪个app可以玩梭哈牌--手机推荐下载*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分析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 下一篇:浅论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
随机阅读
- [中国哲学]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
- [中国哲学] 论析中国文化中的实用理性
- [中国哲学] “有,还是无”断想
- [中国哲学] 浅析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
- [中国哲学] 论和谐是孔子法哲学的范式
- [中国哲学] 论墨家“道技合一”伦理思
- [中国哲学] 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 [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传统的诠释与现代
- [中国哲学] 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
- [中国哲学] 说儒学四期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中国哲学] “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
- [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本土哲学中的神秘
- [中国哲学] 关于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
- [中国哲学] 关于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
- [中国哲学] 老子哲学的主体性原则
- [中国哲学]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
- [中国哲学]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
- [中国哲学] 关于孟子思想中的人性意识
- [中国哲学] 浅析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
- [中国哲学] 试析道家伦理思想的特点
- [中国哲学] 一个虚假而有意义的问题
- [中国哲学] 对中国哲学的哲学思考
- [中国哲学] 关于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
- [中国哲学] 试论孔子行政伦理思想体系
- [中国哲学] 浅析孟子“仁义”伦理思想
- [中国哲学] 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